◎茶有它的 "禮節" 叫做 "茶道"


唐朝飲茶方式與陸氏茶烹飲法



  陸羽創造的陸氏茶烹飲﹐同唐代中期社會的其他類型的飲茶方式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當時唐代的各種飲茶方式(有些一直延續至今)是很有意義的。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當時飲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在飲用方式上大體有如下幾種﹕



  1. 痷茶﹐亦稱之為茶粥。

  這種飲茶方法是﹐將末茶倒入瓶子或細口容器中﹐用沸水沖泡﹐有的還將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同茶放在同一容器中煮成茶粥。

  陸羽對這種飲茶方式頗不以為然﹐他說象這樣的茶湯如“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被陸羽說成簡直應該倒入溝渠裡的廢水一樣的茶粥﹐相傳是起源于四川與湖北之間一帶地方民間﹐在六朝時期﹐四川就有些老婦賣茶粥。

  時至今日﹐湖北民間仍有將茶同姜﹑棗﹑桔皮﹑薄荷一起煮飲的﹐有的還將其製成顆粒狀的袋裝飲料。



  2. 茶果﹐即以品茗和點心﹑糖果相結合。

  廣見于一般地方風俗﹑禮儀活動之中。時至今日的各種茶話會﹐仍未擺脫古代茶果原型。只是果品﹑糕點的品類之多﹑質量之高並雜以現代的各種飲料﹐是遠勝于古人了。



  3. 分茶﹐即是茶宴。以茶餐﹑茶果和品茗相結合﹐是古代最講究的正統茶宴方式。

  茶宴始于漢代﹐在唐代較為盛行﹐經宋﹑元﹑明至清康熙時期最為盛行﹐特別是乾隆皇帝﹐常于每歲立春之日﹐在重華宮茶宴內廷大臣﹑翰林學士或宗親﹐賜三清(以松實﹑梅花﹑佛手為三清)﹑及茶果﹐賦詩聯句。並常以重刻淳化閣法貼﹑宮藏珍貴畫卷﹑文房四寶等頒賜群臣﹐成為清宮內之千古韻事。



  4. 清飲﹐即是純粹品茶。

  這種茗飲方式﹐不復加任何茶餐﹑茶食果品﹐而非常講究茶品﹑水品﹑茶器﹑客人名份及品茗的環境。並以賞花﹑玩月﹑撫琴﹑吟詩相結合。這種品茗方式﹐才能真正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創造出清逸脫俗的品茗高雅意境。



  精通茶道的唐代詩人皮日休評論說﹐在陸羽之前﹐“稱茗茶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這是說以前飲茶如喝菜蔬之湯一樣。

  陸羽在《茶經》裡用了約四章的篇幅來論述煮茶﹑品飲方法和要求﹐並在其推行的茶術﹑茶道的實踐中創造出了陸羽煎茶法﹐名曰“陸氏茶”。

  而陸羽《茶經》問世不久傳入日本後﹐被日本茶學界稱之為“天才陸羽的煎茶法”。可以說陸羽創造並大力推行的“煎茶法”(包括二十四種烹飲茶的器具的設計和製作)﹐是中國茶史上飲茶方法的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陸羽煎茶法程序大致如下﹕

  1. 備茶﹕

  唐代所飲之茶與當今所飲之茶有很大區別。如陸羽《茶經》裡所述﹐唐代茶大體上分粗﹑散﹑末﹑餅等四種。唐代末期﹐宮廷貢茶品類中開始製造工藝更加精細的研膏茶。

  由於唐時茶葉品類的特點﹐僅在備茶上就有幾道工序﹐包括炙茶﹑碾茶和羅茶三項。

  凡飲用餅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無異味的文火上烤炙﹐並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動﹐使之受火均勻﹐等茶餅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濕氣﹐而散發清香時為止。隨將烤好的茶餅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氣散發﹐在冷卻後即可碾茶。繼而將碾成粉末狀的末茶過茶羅﹐使之更加精細﹐剔除未碾碎的粗梗 ﹑碎片﹐然後放入竹盒之內備用。



  2. 備水﹕

  古人飲茶對水品的選擇較現代人優越和講究。

  煎茶以山泉水為上﹐江中清流水為中﹐井水汲取多者為下。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為上。並將所取水用濾水囊過濾﹑澄清﹐去掉泥淀雜質﹐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3. 生火煮水﹕

  將事先備好﹐宜于煎茶的木炭(或其他無異味的乾枯樹枝)用炭撾(小木錘)打碎﹐投入風爐之中點燃煮水。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將鍑(大口鍋)固定好﹐注水于鍑中。



  4. 調鹽﹕

  當水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時為初沸﹐此時從盛鹽盒中取出少許食鹽投入沸水之中。

  投鹽之目的﹐在於調和茶味。



  5. 投茶﹕

  當鍑邊如涌泉連珠之時﹐為二沸。

  此時要從鍑中出水一瓢﹐以備三沸騰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時﹐救沸之用﹐有如煮水餃時以冷水湯點止沸。

  于此同時以竹夾繞沸水中心環繞攪動﹐以使沸水溫度較為均衡。並及時將備好之末茶按與水量相應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



  6. 育華﹕

  水三沸時﹐勢若奔濤﹐鍑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隨時以備好之二沸水澆點茶湯﹐止沸育華﹐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華(亦稱之為“茶花”)不被濺出﹐但應將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湯之香醇。

  當水再開時﹐茶之沫餑漸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滿室。



  7. 分茶﹕

  茶湯中珍貴新鮮﹐香味濃重的部份﹐是鍑中煮出的頭三碗﹐最多分五碗。

  若有五位客人時﹐可分三碗﹐七位客人時可酌分五碗﹐六人亦按碗計。

  不要計較第一輪時有客未飲﹐只要以下鍋鮮美之茶補償就是了。

  在分茶時要注意﹐每碗中沫餑要均勻﹐因沫餑是茶之精華。



  何謂沫餑﹖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者曰花。

  陸羽在《茶經‧五之煮》“凡酌”一節﹐對此作了精彩的描述﹕花﹐就象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又象在深潭迴轉﹐或如在小州邊轉彎的流水面上剛出水之青萍﹐又象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著魚磷般美麗的浮雲﹔沫﹐就象綠錢草浮在水邊﹐又象菊花的花瓣﹐撒落在杯盤之中﹔餑﹐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水一沸騰﹐就又有許多的花和沫累迭起來﹐白花花的如積雪一樣。

  《荈賦》(晉代杜育著)中所寫的“明亮如冬天的積雪﹐放光如春天的花簇“的景象﹐是確實有的。



  8. 飲茶:

  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一章裡強調飲茶一定要趁剛烹好“珍鮮馥烈”時來飲用。只有趁熱才能品嘗到茶之鮮醇而又十分濃烈的芳香。



  9. 潔器﹕

  將用畢之茶器﹐及時洗滌淨潔﹐收貯入特制的都籃中﹐以備再用。



  陸羽的煎茶法﹐雖然操作程序較繁複﹐但條理井然。在品茗時特別強調水品之選擇﹐炙﹑煮茶時火之掌握﹐說明水與火侯對引發茶之真香非常重要﹐而潔其器﹐才能畢其全功。



  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陸氏茶”﹐亦被稱為“文土茶”──清飲品茗法﹐是對唐代社會當時其它飲方式﹑方法的揚棄。

  這種茗飲方式﹐同其它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儘管亦曾受到社會抵制﹐陸羽亦曾遭到冷遇﹐但問世不久﹐即愈益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士大夫階級﹑文人雅士和品茗愛好者們讚賞和傚法。

  因為這種茗茶方式﹐可令飲者將以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方式﹐可令飲者將以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茶中與清淡﹑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陸氏茶的誕生﹐不僅使社會生活中的飲茶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也使唐代中期以後的茶文化活動﹑茶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並對唐﹑宋以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



  陸羽當年所創造的“陸氏茶”雖然同我們現代生活的飲茶方式不同﹐但陸羽所倡導的茶文化精神﹐至今仍在影響我國茗飲文化的發展﹐他在《茶經》裡提倡飲茶時對茶品﹑水品的選擇﹐煎茶時對火侯的掌握﹐以及注意茶禮﹑茶儀前後注意潔器﹐至今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即使生活在現代大城市的飲茶者選水會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但在沏茶時﹐要注意按不同茶品(綠茶﹑花茶﹑紅茶或是烏龍茶等)掌握適度之水溫﹐投壺中茶量之多少﹐注意茶器﹑茶具之整潔﹐以及飲茶時應注意禮儀等 ﹐無論家庭生活日常飲茶﹐或待客飲茶時﹐都應予充份注意的。



一﹑ 用具



 1. 碳爐一個

 2. 陶制燒水壺一把

 3. 根雕茶桌一張

 4. 兔毫盞若干個

 5. 茶洗一個

 6. 有把手的泡壺一把

 7. 香爐一個

 8. 香一支

 9. 木魚一個

 10. 磬一個

 11. 鐵觀音茶十克至十五克

 12. 茶道一套

 13. 佛樂磁帶一合



二﹑ 基本程序



 1. 禮佛──焚香合掌

 2. 調息──達摩面壁

 3. 煮水──丹霞燒佛

 4. 候湯──法海聽潮

 5. 洗杯──法輪常轉

 6. 燙壺──香湯浴佛

 7. 賞茶──佛祖拈花

 8. 投茶──菩薩如獄

 9. 沖水──漫天法雨

 10. 洗茶──萬流歸宗

 11. 泡茶──涵蓋乾坤

 12. 分茶──偃流水聲

 13. 敬茶──普渡眾生

 14. 聞香──五氣朝元

 15. 觀色──曹溪觀水

 16. 品茶──隨波逐浪

 17. 回味──圓通妙覺

 18. 謝茶──再吃茶去



三﹑ 解說詞



  禪茶屬於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



  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于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茶藝﹐我們這套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1. 禮佛﹕焚香合掌



  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平和的佛樂聲﹐像一隻溫柔的手﹐把我們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使我們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



 2. 調息﹕達摩面壁



  達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一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主泡者應指導客人隨著佛樂靜坐調息。靜坐的姿勢以佛門七支坐為最好。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靜坐時肢體應注意七個要點﹕



  其一﹐雙足跏趺也稱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亦可用單盤。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時﹐有人連單盤也做不了﹐也可以把雙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一個骨節都如算盤珠子疊豎在一起樣﹐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兩手環結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兩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這叫“結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雙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沉肩彎背。



  其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齶內收而不低頭。



  其六﹐雙目似閉還開﹐視若無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處。



  其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面部微帶笑容﹐全身神經與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樂中保持這種靜坐的姿勢10-15分鐘。



  靜坐時應配有坐墊﹐坐墊厚約兩﹑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 煮水﹕丹霞燒佛



  在調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



  丹霞燒佛典出於《祖堂集》卷四。據記載丹霞天然禪師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禪師說﹕“我焚佛尸尋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說﹕“這是木頭的﹐哪有什麼舍利子。” 禪師說﹕“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為什麼還要責怪我呢﹖”於是寺主無言以對。



  “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4. 侯湯﹕法海聽潮



  佛教認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我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的感悟。



 5. 洗杯﹕法輪常轉



  法輪常轉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十。徑山寶印禪師雲﹕“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陳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淨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淨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6. 燙壺﹕香湯浴佛



  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及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即釋迦牟尼佛像)。我們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 賞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我們借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 投茶﹕菩薩入獄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佛典記載﹐為了救度眾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中只要有一個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裡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 沖水﹕漫天法雨



  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昇起的熱氣如慈雲氤氳﹐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10. 洗茶﹕萬流歸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副對聯﹕

一塵不染清靜地﹐

萬善同歸般若門。



  茶本潔淨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後﹐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慧﹐具此智慧便可成佛。



 11. 泡茶﹕涵蓋乾坤



  涵蓋乾坤典出於《五燈會元》卷十八。惠泉禪師曰﹕“昔日雲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雲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



 12. 分茶﹕偃溪水聲



  “偃溪水聲”典出於《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載有人問師備禪師﹕“學人初入禪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禪師說﹕“你聽到偃溪水聲了嗎﹖”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 禪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啟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 敬茶﹕普渡眾生



  禪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全稱應為菩提薩陲。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眾生。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14. 聞香﹕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儘量多吸入茶的香氣﹐並使茶香直達顱門﹐反複數次﹐這樣有益于健康。



 15. 觀色﹕曹溪觀水



  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唐儀鳳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後曹溪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禪法。《密庵語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



 16. 品茶﹕隨波逐浪



  “隨波逐浪”典出於《五燈會元》卷十五。是“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雲門宗接引學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閒適﹐曠達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佛禮。



 17. 回味﹕圓通妙覺



  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後﹐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里雲托萬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我們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禪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們自身的心底。



 18. 謝茶﹕再吃茶去



  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茶禪一味”嘛。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身要常修。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讓我們相約再吃茶去。



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的四分之三即可。



  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經細品﹑慢啜後奉還主人。



  客人飲茶可分為“輪飲”和“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韓國茶禮茶道--葉茶法



  韓國的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類型區分﹐即有“末條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四種。下面介紹韓國茶禮葉茶法﹕



  (1) 迎賓



  賓客光臨﹐主人必先至大門口恭迎﹐並以“歡迎光臨”﹑“請進”﹑“謝謝”等語句迎賓引路。而賓客必以年齡高低﹑順序隨行。

  進茶室後﹐主人必立於東南向﹐向來賓再次表示歡迎後﹐坐東面西﹐而客人則坐西面東。



  (2) 溫茶具



  沏茶前﹐先收拾﹑拆疊好茶巾﹐將茶巾置茶具左邊﹐然後將燒水壺中的開水倒進茶壺﹐溫壺預熱﹐再將茶壺中的水分別平均注入茶杯﹐溫杯後即棄之于退水器中。



  (3) 沏茶



  主人打開壺蓋﹐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撈出茶葉置壺中。並根據不同的季節﹐採用不同的投茶法。

  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則用下投法。投茶量為一杯茶投一匙茶葉。

  將茶壺中沖泡好的茶湯﹐按自右至左的順序﹐分三次緩緩注入杯中﹐茶湯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滿為宜。



  (4) 品茗



  茶沏好後﹐主人以右手舉杯托﹐左手把住衣袖﹐恭敬地將茶捧至來賓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對賓客行“注目禮”﹐口中說“請喝茶”﹐而來賓答“謝謝”後﹐賓主即可一起舉杯品飲。

  在品茗的同時﹐可品嘗各式糕餅﹑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資料來源 :


摘自安溪茶業


http://www.anxiteaco.com/cdcy/CDCY.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泉祥茶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